John McKinnon 曾两次担任新西兰驻华大使,现任新西兰中国委员会主席,近期在他发表的文章中写道:
“如果你阅读每天的新闻头条,无论新闻是讲述乌克兰还是离我们更近的所罗门群岛,你可能会觉得,与中国的某种冲突不可避免。
但在我看来,将中国视为一种生存的威胁,认为它所做的一切都是坏的,这是毫无根据的事情。
我们承认中国不论是对某一个区域或全球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国家。我们知道,无论我们是否赞同中国所做的一切,不与中国建立直接联系都是不可接受的。
但毫无疑问,我们现在与中国的关系比过去50年任何时候都更具争议性。为什么?
首先,新西兰已经变了,1972年,我们与中国建交时,新西兰的华人人口很少,只有几千人。我们与中国的贸易上也微不足道。
今天,中国是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我们有更多来自中国的投资者、移民、学生和游客。在2018年的人口普查中,自我定义为华人的人口占新西兰总人口的5.3%,其中近3/4(73.3%)出生在新西兰以外,现在他们成为是我们社会的一部分。
其次,中国也变了。中国据称已使7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中产人群对我们的方方面面,如食物、自然环境、安全环境下的英语教育背景感兴趣。
然而,中国也在扩充其军事力量,中国的触角伸到世界各地,包括印度洋、非洲之角、拉丁美洲等以前没有涉足的地区。还有离新西兰更近的地区,如南太平洋和南极洲。
最后,国际社会变了。中国对澳大利亚、立陶宛和韩国等国采取了有争议的行动。这些行动影响了中国在部分国家的声誉,由于这些国家有许多是我们的亲密伙伴,因此那些担忧不能被简单地放在一边。
这些变化加在一起,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许多人通过单一的视角看中国,即视中国为安全威胁。但对中国采取这种非黑即白的看法是错误的。我们迫切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通过多角度的镜头和视角来看这个国家。
澳大利亚前总理、中国事务观察家陆克文在近著《可避免的战争》中认为,中国和美国可以找到共存的方式,他呼吁建立热线、合作和“管控战略竞争”。
陆克文的建议可能有冷战的意味,但苏联当年从未像中国现在这样融入全球经济,这一现实将世界形成一套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反应,无论是在新西兰还是其他地方。
新西兰需要透过多重镜头看中国,不仅有地缘政治层面,还需要有人权、经济、商业、战略和文化的。
单一的视角是不够的,它们必须混合在一起,才能让我们全面地审视与这个大而重要的国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