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持续高企的住房成本,新西兰政府每年斥资近50亿纽币用于“住宿补贴”(Accommodation Supplement),旨在帮助中低收入家庭支付租金和房贷。然而,最新研究发现,这项补贴政策并未有效改善新西兰的住房可负担性问题,尤其是在租赁市场。
住宿补贴自1993年推出以来,作为一项按收入测算的福利,旨在部分缓解家庭租金或房贷负担。但研究显示,这笔巨额开支的成效并不理想,尤其是对依赖租房的家庭而言。
租房者未获实质改善
研究团队分析了2019年至2023年间奥克兰地区的数据,结果显示,领取住宿补贴的中等收入租房家庭,其住房负担反而更重。
2023年,这些租房家庭在包括补贴在内的可支配收入中,平均有35.6%用于支付租金。而同等收入、未领取补贴的家庭,租金支出占比则为25.85%。差距高达近10个百分点,意味着住宿补贴并未明显缓解租金压力,反而可能加重负担。
研究还发现,领取补贴的租户平均每周支付租金为539.40纽币,而未领取补贴的租户仅为502.90纽币,差额达到7.3%。这引发了对房东“捕捉补贴”(subsidy capturing)现象的担忧—即房东提高租金,部分或全部“吞噬”了政府发放的补贴。
研究人员指出,“这意味着原本用于帮助弱势租户的补贴,很可能并未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房贷补贴更具潜力
相较之下,研究发现用于支付房贷的补贴,在提高住房可负担性方面表现更为出色。
数据显示,领取补贴的房主家庭,其“房贷收入比”在2022年为25.55%,2023年为29.95%;而同类未领取补贴家庭的比例分别为26.6%和27.5%,差距微小,显示补贴真正缓解了部分家庭的房贷压力。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效果上的差异,与购房者通常需要先支付一定比例的首付有关。这种前期投入使房主在住房中拥有更大的“利益相关性”,有助于促使其做出更理性的财务与住房选择,同时还能带来资产积累与住房稳定性等长期益处。
政策方向需重新审视
虽然住宿补贴在紧急或过渡时期对租房家庭具有重要的短期支持作用,但研究结论也呼吁决策者反思目前“以租金补贴为主”的政策是否仍适用于当下的住房困境。
“我们并不是否认租赁补贴的重要性,但长期来看,更有针对性的房主支持政策,或许才是实现住房可负担性、改善住房不稳定状况的可持续之道。”
研究建议,政府应重新评估补贴结构,更有效地支持中低收入家庭实现住房自主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