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国新研究:一天吃够三餐,真的必要吗?

俗话说,三餐吃得好,身体没烦恼。

三餐已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但这一传统是否依然适应今天的生活方式呢?

image

奥克兰理工大学的研究者Rob Richardson和Dianne Ma在最新的研究中探讨了这一问题。

从史前时代的狩猎采集到农业革命,人类的用餐方式经历了显著变化。

最初,人类以狩猎和采集为主,食物来源不稳定,因此吃饭的时间和频率不固定。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食物供应的稳定,人们的用餐模式开始有所调整,一日三餐的概念逐渐形成。


英国皇家海军的三餐制度

根据历史学者的研究,三餐的概念首先出现在16世纪的英国皇家海军。

海军根据船上的作息安排,实行了早、中、晚三餐的制度,并且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定。

这一制度随后影响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人阶层,使三餐成为一种规范的饮食模式。


罗马人:晚餐是最重要的

在古代,斯巴达人和罗马人的饮食文化与今天的三餐传统有所不同。

image

罗马人习惯将主餐安排在较早的时间,而斯巴达人则更注重集体共餐,尤其是在军队中,晚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社交和政治活动。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强调,共同用餐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也反映了自律和社会连结。


北欧维京人的两餐制

北欧的维京人则有两餐制,通常在白天吃较为丰盛的“dagmal”(日餐),而夜间则享用以剩余食物为基础的晚餐“nattmal”。

image

这种两餐制在寒冷的环境中尤为常见,因为人体在低温下需要更多的能量。


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的传统

“零食补充能量”

在澳大利亚,土著人民的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有所不同,他们倾向于一天吃一顿主餐,并通过小吃来补充能量。

image

与之类似,太平洋岛屿上的原住民,如新西兰毛利人、夏威夷人以及斐济人,也有着类似的传统,使用地下烤炉(如毛利人的hāngī)来烹饪食物,并在一天的其他时间吃零食。


现代人观念中:

“三餐概念逐渐淡化”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的变迁,三餐是否依然适用成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image

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工作通勤、繁忙的日程安排以及外卖服务的普及,让很多人的用餐时间不再固定,甚至出现了早午餐和下午茶等新型社交餐点。

在这一变化下,三餐的传统是否会被颠覆?

学者认为,虽然三餐已成为西方社会的文化符号,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餐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可能会让传统的三餐制度逐渐淡化。

image

随着更多人选择灵活的饮食习惯,未来的用餐方式或许会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

“以我个人为例,许多因素影响我吃饭的时间和频率,例如通勤、休闲安排等等。

“外卖服务发展迅猛,如今大家可以在短时间内吃完一顿饭。

“如今更流行的是‘社交型就餐’,例如上午11点的早茶和下午3点的午茶,都成为了我们的社交重点。

“随着大家的日程变化,就餐时间也将出现演变。”Ma说。

总的来说,三餐制度的演变反映了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也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在日常饮食中,是否仍需遵循传统的三餐安排,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和健康需求。


请先 登录账号 参与评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