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令政策难以为继?谷歌人工智能是否太强大?

综合本地媒体信息,谷歌的人工智能一直在违反新西兰法院颁布的姓名压制令。

据了解,人工智能概览和显示人们搜索过的内容的网站功能都提供了在法庭案件中被授予隐名令人员的姓名。

由于目前的隐名政策,本地媒体也无法透露谷歌人工智能泄露名字的类似案件,目前可公开的包括前行动党主席Tim Jago,他在 1990 年代对两名十几岁的男孩实施了性虐待。

此前,Jago姓名保密令已实施两年,最近终于失效了。

但早在2024年,一个简单的谷歌搜索,询问面临指控的著名政治人物的名字,就会引发直接提到Jago的名字的回应。

谷歌曾被新西兰方面要求解释其人工智能如何能够在法院要求隐匿姓名的情况下仍能够提出某人的名字,并澄清其从何处获取这些信息。但谷歌尚未对此做出回应。

d2d3b2548316debe1632b75b2b6b9ca

新西兰司法部长Judith Collins表示,她此前并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维多利亚大学媒体法专家Steven Price表示,他对人工智能通过隐姓埋名的方式曝光相关人员并不感到惊讶。

Price指出:“在我看来,这一直是对我们的姓名保密制度的挑战,可能有人在网上发布某些内容,然后被进行资料收集。我们现在已经处于一种境地,即出于多种原因,姓名保密其实很难实现。另外当名人试图隐姓埋名时,就会出现许多猜谜游戏,类似信息会在网上曝光,人们会不断猜测。”

他表示,每年只有大约十几起案件中的人士获准隐姓埋名,而所有案件中只有大约百分之一涉及隐名令。

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大多数时候,隐名令是为了保护儿童或性侵犯受害者的姓名,而不是被指控犯罪的人的姓名。

Price表示,如果谷歌的人工智能开始公布受害者的名字,那才将更加令人担忧。

不过他判断,谷歌的人工智能不太可能获得受害者的姓名。截至发稿前,谷歌尚未回应这是否有可能的问题。

目前根据谷歌的隐私政策,他们的人工智能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任何公开的信息,包括云数据。

谷歌曾表示,未经用户明确许可,它不会从私有云数据中抓取信息。

但谷歌公司也曾在海外面临有关其人工智能数据收集的诉讼,例如未经许可就窃听电话,以及尽管用户要求该公司不要追踪信息但仍从手机中收集个人数据。


请先 登录账号 参与评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