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奥克兰南区发现果蝇,官方下禁令禁止居民带新鲜水果出社区,前不久海关又发公告,严控臭大姐入境....今天,新西兰北地农户拉响警报称“粮食杀手”来袭,玉米将减产40%。这对爱吃粗粮、甜玉米的华人朋友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01.
“粮食杀手”大肆繁殖
新西兰谷物研究联合会会员、北地玉米承包商Greg Sowry说,今年北地玉米产量可能会减少50%,因为一种入侵物种正在大肆繁殖。“今年这类害虫可能出现多代繁殖的情况,与往年对比,数量翻了好几倍。”
这种虫子是最可怕的“粮食杀手”之一,一只幼虫就能破坏一根玉米,一只蛾就能产1000粒卵,一个晚上随气流可迁飞100至500公里。谷物研究联合会指出,近期他们发现北地地区出现秋黏虫多代繁殖的情况,甚至在一个季节内出现4代繁殖。“远北地区可能受到严重侵害。秋黏虫的数量正在上涨。”根据研究模型,新西兰一个季节内最多可能出现5代秋黏虫。
谷物研究联合会表示,北地地区气候温暖最适合秋黏虫生存。根据联合国的研究,秋黏虫偏好热带环境,在气候炎热的地方最多一个季节可以繁殖6代。Sowry指出,秋黏虫已经遍布北地地区,并朝着奥克兰、怀卡托、丰盛湾、吉斯本扩大。新西兰昆虫学家Jenny Dymock于去年11月12日在北岛小镇Kaitāia发现了夏季首只秋黏虫成虫。Dymock指出,她以及她的团队会时刻监控害虫数量并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Bells Produce是北地地区的一家粮食生产商。该公司的经理Daniel Masters表示,由于虫害肆虐,该公司决定停种甜玉米。“害虫数量激增,玉米穗受损,无法拿到市场上出售。“
Masters说:“秋黏虫就像是扎在屁股上的一颗钉子—恶心,还拔不得。“
03.
“成虫会成群结队地在玉米田上空飞。随机产卵(喷洒式)。”
“卵落在玉米作物上,孵化后变成毛虫,钻入玉米叶中,啃食叶片以及玉米穗。
“毛虫的排泄物会导致玉米穗中滋生真菌和细菌,进而降低作物质量。”Cotesia ruficrus(寄生蜂)被认为是秋黏虫的天敌。寄生蜂于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新西兰,最初用于控制其他类型的害虫,近几年用来防治秋黏虫肆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