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新西兰初创公司OpenStar宣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以低于1000万美元的成本,成功完成了核聚变过程的第一步:生成并约束了超高温等离子体。
这一里程碑标志着核聚变技术离商业化应用更近一步。
OpenStar采用了一种革新性的非传统设计,与传统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设计不同。
托卡马克自上世纪50年代由苏联科学家提出以来,一直是全球核聚变研究的主流,其核心在于利用强大的外部磁体将等离子体困在环形腔室内。
然而,OpenStar的设计则将悬浮的高温超导磁体置于超热等离子体内,以磁体的南北磁场线来约束等离子体。
这一设计让等离子体在真空腔室内独立存在,避免了与腔室壁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少损耗并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效率。
OpenStar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Ratu Mataira表示,这一创新基于麻省理工学院十年实验研究的启发,最终可能比托卡马克更快实现规模化应用。
核聚变长期以来被视为清洁、安全的能源解决方案,其产生的能量不含碳排放且不留长期放射性废物,因此引发了全球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然而,由于技术难度高,核聚变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仍充满挑战。
OpenStar在其官网上乐观预测,核聚变技术有望在六年内实现商业化。
Mataira解释道:“我们的设计符合新西兰的辐射安全法规,公众应当可以接受,因为核聚变不会产生任何放射性废物。”
他强调,与托卡马克反应堆的复杂性和成本相比,OpenStar的设计更为简洁易行,并有望大幅缩短商业化时间。
OpenStar的悬浮磁体技术目前能够维持约80分钟的稳定运行,电力由电池系统支持。
公司预计在2025年第一季度启动A轮融资,计划募集5亿至10亿美元,以解决所有技术挑战并进一步推进商业化进程。
目前,OpenStar已获得来自新西兰投资者的资金支持,为其迈向核聚变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OpenStar的创新不仅为新西兰带来了核聚变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也让全球核聚变研究迎来了新的思路。
伴随着该公司技术的不断进展,核聚变作为清洁能源的愿景正在逐渐变为现实。